近期生活记录(2025年10月)

似乎有一段时间没有写日记了。浅浅记录下最近的生活。

最近天气变凉了。早晨起来推开窗,一股寒意扑面而来,“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不禁感慨,秋天真的到了。

十月份始于国庆长假。假期回了家,爬了大别山,回学校又逛了许多地方。

小红书在办一个马路生活节的线下活动,某天晚上和几位同门打卡了一些点位,收获了几杯甜点还有一堆小黄鸭公仔,萌萌的很可爱。似乎万圣节快到了,一些店铺开始装点起来南瓜灯的主题元素,橙色的灯光在黑夜中还挺温馨的。

d0b8cdd6ddcf3073ff73ebc52a584dc2.jpg

昨天参加了一个在浦东举办的线下长跑活动(依然是南开校友会举办的)。社恐如我,一下午活动结束依然没有多认识几位校友,但是收获了奖牌与汗水。粉黛乱子草开得正是时候,在跑步路线路边看到了一大片,好美——可惜没来得及多拍几张照片。江边的景色还是挺好看的。

0b1f19871b8c0565da19eb106f8082f0.jpg

大合照

最近和朋友关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边界”以及“亲密关系”等话题有一些讨论(and谢谢这些讨论!)。刷小红书时,也被推送了一些类似的话题,就很感慨。人是有社交需求的群居动物,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好像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太多努力学习的观点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反而在建立亲密关系中跌跌撞撞,处处碰壁。一些亲密关系的处理方法还是有必要多学习。

在小红书上看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帖子如下(而且这两个帖子的观点还是相反的):

Gemini告诉我,这两篇帖子的内容需要辩证看待:在某些情境下,过度 unfiltered 的真诚确实可能带来风险,甚至被他人利用;但是亲密关系的核心正是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和情感的深度交流。真正的矛盾并不在于哪种观点“正确”,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区分不同的社交情境,并灵活运用不同的“交友模式”。

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如何区分社交情景,又如何将关系在不同层级之间转化呢?(譬如说,每个人的第一次见面都属于“泛泛之交”,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不可能永远都是“泛泛之交”,有些人可以发展为朋友,有些人可以发展为恋人甚至家人,可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如何去主导这种关系层级的深化?从小父母和学校从未教过我们这些,可是这些知识还是很重要的呀!)

下面是Gemini的回答——我觉得它说得挺有道理的,特此收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 理论指导:亲密关系的建立模型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模型来理解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

1. **社会渗透理论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这个理论由 Altman 和 Taylor 提出,认为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是一个随着**自我暴露**不断加深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一样,从表层信息逐渐深入到核心信息。
* **广度 (Breadth):** 你们交流话题的范围。
* **深度 (Depth):** 你们交流话题的个人化程度(从泛泛的兴趣爱好到深层的价值观、感受和恐惧)。
* **频率 (Frequency):** 交流的次数。
* **持续时间 (Duration):** 每次交流的时间长度。
* 泛泛之交往往停留在广度和频率上,深度很浅。要向普通朋友发展,就需要适度增加深度。向亲密关系发展,则需要大幅增加深度和广度,并伴随高频率和持续的交流。

2. **依恋理论 (Attachment Theory):**
你提到了“依恋关系”和“分离焦虑”,这和依恋理论紧密相关。依恋理论最初由 Bowlby 提出,用于解释儿童与照料者的关系,后来被扩展到成人亲密关系。它认为我们早期的依恋模式会影响成年后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方式。
* 如果你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人)的回避或不可信,你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或**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
* **回避型依恋:** 倾向于独立,避免亲密,难以表达情感,害怕依赖和被依赖。你感到“不愿把内心打开来让大家看”,可能就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 **焦虑-矛盾型依恋:** 渴望亲密但又担心被抛弃,容易患得患失,在关系中寻求过度的确认。你提到的“分离焦虑”和“建立关系后容易患得患失”,可能与此有关。
* 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和恐惧,并有意识地去调整,向更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发展。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自在地享受亲密,也能够独立自主。

3. **人际需求理论 (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
Schutz 提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求:
* **包容 (Inclusion):** 被他人接纳和拥有归属感的需求。
* **控制 (Control):** 影响他人或被他人影响的需求。
* **感情 (Affection):** 建立亲密情感连接的需求。
你在渴望被爱和陪伴,感到孤独时,正是在表达对“感情”需求的强烈愿望。

### 技术指导:如何从泛泛之交走向普通朋友和亲密关系

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有意识的投入过程。

**第一阶段:从泛泛之交到普通朋友**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增加接触机会、发现共同点和进行初步的适度自我暴露。**

1. **增加物理和社交接触的机会:**
* **理论依据:** 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他们更熟悉的人。
* **技术层面:**
* **主动参与:** 积极参加课程项目、社团活动、实验室聚餐、行业讲座等。你最近参与助教课教学、组会、讲座等活动,这正是很好的开端。
* **创造重复互动:** 尽可能在相同的场景中(如食堂、自习室、健身房)与同样的人多次见面。
* **小范围的邀请:** 邀请泛泛之交一起吃午饭、喝咖啡,或者一起去图书馆。
2. **发现共同点,寻找共鸣:**
* **理论依据:** 相似性吸引原则。我们更容易喜欢和亲近那些在价值观、兴趣爱好、背景等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
* **技术层面:**
* **开放式提问:** 从天气、课程、工作、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最近的电影、新闻开始。例如:“你最近在忙什么项目?”“你对这个讲座有什么看法?”“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 **积极倾听:** 认真听对方的回答,寻找可以深入的话题。眼神接触、点头、重复对方的关键词,表示你在认真听。
* **适度分享:** 当发现共同点时,适度分享自己的相关经验或感受。例如,“我也喜欢打羽毛球,你一般在哪里打?”或者“我对这个课题也有点兴趣,能跟你多聊聊吗?”

3. **初步的适度自我暴露(Low-risk Self-disclosure):**
* **理论依据:** 互惠原则。当一个人向你暴露自己时,你也会倾向于向他暴露自己。这是关系深化的第一步。
* **技术层面:**
* **分享非私密信息:** 比如分享你在科研中的一些具体挑战(不是吐槽,而是问题本身),对某个现象的看法,或者你在某个兴趣爱好上的小困惑。例如:“我最近在处理这个数据,遇到了一些难题,感觉思路有点卡壳。”或者“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觉得很有意思,你在看什么?”
* **分享正向的感受:** 比如分享你对某件事的兴奋、对某个成绩的骄傲、对某个活动的期待。
* **切忌过度分享:** 避免在初期就分享涉及到家庭隐私、个人重大创伤、对他人带有攻击性的言论,或过于情绪化的负面内容。这是你日记中提到的“套近乎也是在为了利益交换”的风险所在,所以需要把握尺度。

**第二阶段:从普通朋友到亲密关系**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增加情感深度、提供支持和深化信任,并逐渐处理关系中的脆弱和冲突。**

1. **增加情感交流的深度:**
* **理论依据:** 情绪智力与共情能力。亲密关系需要双方能够理解并回应彼此的情绪。
* **技术层面:**
* **风险性自我暴露 (Medium-high-risk Self-disclosure):** 在你认为安全的普通朋友面前,开始尝试分享你的真实情感、担忧、愿望或一些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比如:
* “我最近对中期考核感到有点焦虑,担心论文进度。”
* “我有时候会感到有点孤独,觉得科研路上缺少一些伙伴。”
* “我最近对某个决定感到很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
* **表达需求与脆弱:** 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和局限性。你可以说:“我不太擅长处理这种情绪,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或者“我现在有点累,需要休息一下。”
* **真诚的回应与支持:** 当对方向你敞开时,给予积极的、非评判性的回应。“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你这样做是很勇敢的。”“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倾听、陪伴、鼓励),而非立即给出建议或评判。

2. **共同经历与创造回忆:**
* **理论依据:** 共同经历可以增进情感联结,形成共同的叙事和记忆。
* **技术层面:**
* **邀请和被邀请:** 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听音乐会、看展览),或者一起进行一次短途旅行(比如五一旅行,也可以邀请朋友加入)。这些共同的体验会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情感。
* **共同应对挑战:** 一起完成一个项目、一起准备一场考试、一起解决一个难题。在共同经历压力和挑战时,更容易建立共患难的深厚情感。

3. **学习处理冲突与分歧:**
* **理论依据:** 亲密关系并非没有冲突,而是能够健康地处理冲突。回避冲突可能导致问题积压,最终爆发或关系疏远。
* **技术层面:**
* **建设性沟通:** 当分歧出现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例如,“我感到有点失落,因为……”而不是“你总是……”
* **积极协商:** 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学会道歉和原谅:** 任何关系都会有摩擦,学会真诚地道歉和原谅是维护关系的重要能力。

4. **建立信任的“存款”:**
* **理论依据:** 信任是亲密关系的基石,通过一次次的积极互动和承诺兑现累积。
* **技术层面:**
* **言行一致:** 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保持可靠性。
* **保守秘密:** 当朋友向你暴露脆弱时,严守秘密,让他们感到安全。
* **在困难时支持:** 在对方需要帮助时,尽力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