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综述·心理学》综述:社交威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最近,我在RSS订阅上看见了一篇综述,详细梳理了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威胁。文章中提到的很多社交威胁都很常见,但会被我们的监护人忽略。这就是本文的现实意义:看见这些真实存在的社交威胁,而不是逃避/视而不见。
Citation: Sequeira, S.L., Rodman, A.M., Nesi, J. et al. Social threat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Nat Rev Psychol (2025). doi:10.1038/s44159-025-00484-4
摘要(中文机翻)
对社会反馈的高度敏感性在青春期是正常的,对社会威胁的过度反应(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社会认同和人际安全的真实或感知威胁)与青春期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增加有关。然而,研究对社会威胁的定义各不相同,阻碍了对社会威胁如何以及为什么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关的理解。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以现有的理论和实证为基础,对青少年社会威胁进行了综合概念化。 我们使用这种概念化来概述可能将社会威胁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风险联系起来的关键行为、情感和认知机制。我们特别讨论了青少年使用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如何放大社会威胁,以及将其与焦虑和抑郁症状联系起来的机制。最后,我们提出了改进青少年社会威胁研究的建议,特别是在数字环境中,这可能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为政策和干预提供信息。
文章内容概要(基于AI总结)
文章首先指出,青少年时期对社交反馈的高度敏感性和对社交威胁的过度反应(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感知到的),都与青少年时期焦虑和抑郁风险的增加有关。然而,由于对“社交威胁”的定义不一,阻碍了对其如何以及为何导致这些疾病的理解。
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整合的青少年社交威胁概念,并以此为框架概述了可能将社交威胁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风险联系起来的关键行为、情感和认知机制。文章详细讨论了青少年使用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如何加剧社交威胁以及其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改进青少年社交威胁研究(尤其是在数字环境中的研究)的建议,以期更深入地理解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为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信息。
核心论点:
- 青少年对社交反馈高度敏感: 青春期是神经生物学、社会情感和认知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青少年对社交反馈非常敏感,这使得负面社交经历(尤其是社交威胁)更有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
- 整合的社交威胁概念: 文章将青少年社交威胁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社会地位威胁、社会联系威胁、社会认同威胁和人际安全威胁。
- 社交威胁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机制: 这些威胁通过认知-情感机制(如对威胁的关注增加或羞耻感)、行为机制(如社交回避)和/或神经生物学机制(如对身体健康和大脑发育的影响)与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风险相关联。
- 数字环境的放大作用: 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交格局,增加了社交威胁的频率和多样性,放大和改变了社交威胁的性质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的特点(如公开性、可量化性、可用性、匿名性等)如何放大这些威胁。
- 研究和干预建议: 呼吁未来的研究采用生态效度高的测量方法、整合定性和定量方法、使用客观和实验性方法,并关注数字环境中的社交威胁。
文章的重要结论之一:对社交威胁的四种类型的划定,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AI总结)
作者通过概念化,总结出来了青年人所面临的四种类型的社交威胁:威胁社会地位、威胁社会连接、威胁社会认同、威胁人际安全。文章的一大半篇幅,都在解释这四种类型的威胁,包括表现形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下表是一个总结:
社交威胁类型 | 详细定义 | 具体表现(举例) | 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
---|---|---|---|
威胁社会地位 (Threats to social status) |
个体在社交群体中的地位或声望受到真实或感知的威胁。 | 被同伴群体拒绝(如被“cancalled”,感觉类似放鸽子)、成为谣言或八卦的目标、在社交媒体上粉丝数少、未被邀请参加活动。 | 低社会地位与更高孤独感、同伴侵害、社交退缩相关;高社会地位也可能因不安全感导致抑郁症状;社会地位不稳定或下降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 |
威胁社会连接 (Threats to social connection) |
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感到亲密感和归属感受到威胁。 | 被朋友或伴侣拒绝、排斥、欺凌、“被幽灵化”(ghosted,例如社交媒体上毫无征兆的断联和拉黑)、失去亲密关系。 | 与焦虑、抑郁症状显著相关;长期或多重受害经历增加自杀风险;可能通过情绪调节困难、反刍思维、低自尊等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
威胁社会认同 (Threats to social identity) |
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等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受到威胁。 | 遭受歧视、微侵犯(microaggression,日常生活中无意识、非恶意但隐含偏见或歧视的言行)、身份否定、刻板印象、群体暴力。 | 与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症状相关;可能通过内化耻辱、归属感降低、执行功能受损、神经生物反应增强等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
威胁人际安全 (Threats to interpersonal security) |
个体在社交环境中的安全感受到威胁,常涉及隐私与人身安全。 | 被跟踪、勒索、性勒索(sextortion)、个人信息被恶意泄露、身份欺诈。 | 与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自杀意念相关;可能通过恐惧、羞耻、自责、社交隔离等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
文章的重要结论之二:数字环境的影响,「Social threat in digital environments」(基于AI总结)
第三部分「Social threat in digital environments」探讨了数字环境(尤其是社交媒体)如何放大、变形或新增青少年的社交威胁体验,具体包括:
- 社交媒体的“可供性”(affordances) 如匿名性、可视化、公开性、永久性、可量化性等,改变了社交威胁的性质和传播方式。
- 社会地位威胁:通过点赞数、粉丝数等量化指标加剧社会比较;谣言、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更容易传播并影响声誉。
- 社会连接威胁:网络欺凌、幽灵化、排斥在数字环境中更频繁、更公开,且难以逃避。
- 社会认同威胁: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内容更容易在匿名环境下传播,青少年可能无意中接触到 traumatic 内容。
- 人际安全威胁:网络跟踪、性勒索、AI生成的虚假内容等新型威胁出现,受害者更易感到无助和羞耻。
与前两部分的关系:
- 扩展与具体化:前两部分提出了社交威胁的四个维度和其心理健康机制,第三部分则将这些维度置于数字环境中,说明社交媒体如何加剧、变形或新增这些威胁。
- 机制强化:数字环境的特性(如内容永久性、公开传播、匿名性)放大了威胁的感知和影响,例如:
- 负面评论可被反复查看,延长情绪反应;
- 排斥事件可能被更多人知晓,加重羞耻感;
- 量化指标(如点赞数)使社会比较更加直观和痛苦。
- 新兴概念引入:如“数字压力”(digital stress)、FOMO(fear of missing out)、性勒索等,这些在传统环境中较少见或形式不同。
文章的指导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没有提出针对这些社交威胁和心理危机的具体的干预方案。但文章指出了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对象 | 指导意义 |
---|---|
研究者 | 1. 开发生态效度高的测量工具:如结合EMA、社交媒体数据抓取、屏幕内容分析(Screenomics)等; 2. 整合质性与量化方法:更深入理解青少年主观体验; 3. 关注数字特异性机制:如FOMO、数字压力、网络排斥的独特影响; 4. 纵向与实验研究:明确社交威胁与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 |
社会工作者/临床工作者 | 1. 评估时纳入数字环境:询问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经历,如是否被排斥、欺凌、勒索等; 2. 针对性干预:帮助青少年应对数字社会比较、网络排斥、FOMO等; 3. 增强数字韧性:教育青少年如何健康使用社交媒体、识别与应对网络威胁; 4. 政策建议:推动平台设计更安全的交互环境,如减少量化指标、加强内容审核、提供危机支持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