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七夕前的emo)

咕呱。


我是一个很贪婪的人。所以我不谈恋爱。因为在看了那么多故事以后,我会意识到“恋爱会有分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不要分手,我宁可不谈恋爱。

上面这番发言像是有个什么大病。但其实是晚上被刺激到了。情况是这样的:晚上下班和实验室同门走在路上,偶然聊到了某位毕业去了另一个地方读postdoc的师姐,感慨师姐的优秀与努力。随后聊到了“未来想不想离开上海去其他城市读postdoc”。我说,“要是有机会,那我一定愿意离开上海去读postdoc!哦对得加个前提就是我单身;如果到那时候我有对象,那就不一定了,她去哪我就跟着去哪。”

——师妹:“师兄我觉得你找对象的进度还早。”

真的破防了。又联想到过几天是七夕,朋友圈又会出现许多撒狗粮的情侣;新来论证的师弟,某天聚餐时也和我们说了自己有对象的事情(是他本科师妹)。晚上被这么一说。就,有点难过。

但说实话,其实我没搞懂“对象”这种身份(或者“恋爱”这种关系)到底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真的谈上了,充其量也只是和现在我的朋友和同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那样,满足我对感情陪伴的需求(一起说话,一起做事,构成一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温暖)——似乎和“朋友关系”差不了太多。可是,我又很在意外界的声音,任何人提及我还是单身这件事都会令我破防。好矛盾的需求呀。

咕呱。就这样。

以及,我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似乎情商依然没提升上来——多年来在这方面学习和修炼的成果,仅仅是让我性格中宜人性的部分提高了许多(换句话说,有了许多讨好的倾向),以及很虚无缥缈的“共情能力”的提高(但可能并没有提高,只是显得人畜无害被当做情绪树洞)。我感觉自己好失败呀!

就,一整个大破防。

还有,晚上一打开小红书,给我推荐什么“在其他女人正在睡觉时,本上海女留子已经给20个男生发了早上好,这就是勤能补拙,笨鸟要先飞”、“当你开始dating就会发现,一个人的魅力和颜值毫无关系”等等。看得我好焦虑。我对dating(相亲?)似乎带着一种本能的排斥,因为这个过程中需要见很多很多人,深入了解对方,然后再很快的分手告别去见下一个人——这样的过程让我觉得很累。我本来就脸盲,无法应对太多人际关系,你再告诉我现在市场上适婚年龄的男男女女都在互相dating互相认识再分离,真的要把我整破防了。

呜呜呜呜呜呜。


一天过去了,又是一些思考

  • 1、今天发生的一些对话:“xxx没有对象是因为不想找,我没有对象是找不到”-“那你在意识到这一点困难时,除了抱怨,有没有做出一些行动去试着改变点什么呢?”。我说,看了一些小红书上dating的帖子,ta们很多人都是一年见几十个几百个相亲对象,然后写总结。“是啊,人家为了脱单一年见几百个人,你别说见几百个了,一年你有新认识十个人吗?”。我说嗯。私下里在内心蛐蛐:为了找对象,要认识这么多人啊,先不说相亲失败被拒接带来的情绪上的负担吧,就光是认识这么多人,我都要累死了。
  • 2、腾讯有个恋综《令人心动的信号》。这片子我去年看过,今年出了新的一期。总之,题材似乎并不是特别吸引我——因为我觉得这里面各种非语言暗示、各种拉扯、各种真诚与套路的交锋,看得我好累。我期待的是简简单单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好像非常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的原因——如果没有必要,我宁可把大家想象成是正直善良的人——玩套路我真的玩不起也不愿意玩。就说之前身边朋友吐槽过的各种同学之间and课题组里的糟心事吧,我又怎么能说自己没有遇到过呢?——但是我宁可装作看不见,宁可自己受伤,都不愿意承认这些然后正面应对。因为我真的玩不起)
  • 3、所以,曾经我以为恋爱这种事情有正向收益,也即有一个稳定的、可以分享日常生活、可以放心倾诉情绪和压力的人。现在我隐隐觉得,不是这样。恋爱比朋友关系还麻烦:朋友关系双方因为都有各自的空间,也没有什么排他性的要求,因此容错性更高一点;可是恋爱,你要考虑很多东西,要照顾对方情绪,要共享彼此生活,而“排他性”这一点不仅会在日常生活中增添一些小麻烦,而且还会在某些时刻让人提心吊胆、担心对方是否真诚。所以,就很不理解了,为什么恋爱这种关系会是这个样子?凭什么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