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最近读完的一本书。


假期结束,事情很多,每天忙忙碌碌的感觉生活紧凑了不少。不过闲暇之余依然保留了阅读的习惯,这次阅读的是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其实这本书早在今年年初我就了解到了——当时独自逛书店,偶然间看见了这本装帧精美的书籍(虽然最终没买)。我对迟子建这位作家的印象很好,高中时就读过不少她的散文,还做过一道阅读题是她的小说《一摊猪油》,给我的感觉是文字很细腻,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及一些微妙的情愫?)刻画十分详细,而且充满温情。而且那时我刚刚看完李娟的散文集《九篇雪》,对这类描述边疆牧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很感兴趣,于是把《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加入了自己的read list。

某种意义上,我对这本书的初始印象是正确的——这本书确实是讲述牧民生活(中俄边境的鄂温克族牧民)的小说。但相比于李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走路请放声歌唱”,即使环境恶劣也要充满乐观和希望),迟子建的这本小说更加真实,也更加沉重。

额尔古纳河,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一带,自三百多年前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后,这条河就成了中俄两国的分界线。鄂温克牧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片森林,打猎、放牧驯鹿,逐森林河苔藓而居。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美,事实上却充斥着危险与死亡。在一年中,鄂温克牧民要面对驯鹿转场,外出打猎,每天的放牧和归圈,在春天冰雪融化的季节去山外贸易和订立婚约,此外氏族的萨满有时候还需要跋山涉水去为其他氏族的人治病(是的,萨满教是本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而故事中的两位萨满——尼都和妮浩——都有能够治愈人的天生神力——但,代价是什么呢?),这些过程中常常有意外。在“我”(文章主角,也是部落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很小的时候,“我”的姐姐列那就因为通宵找驯鹿的疲惫最终冻死在寒冷的冬夜;“我”的父亲林克在外出贸易驯鹿的途中被闪电劈中,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寻找驯鹿的途中被冻死,第二任丈夫瓦罗加为了保护汉族电影放映员死在了黑熊掌下;“我”的孙女伊莲娜在酒后去河边洗画笔时不慎坠入河中溺亡……在读这本书时(尤其是后半部分,《黄昏》这一章时),甚至有些怀疑人生:作者太喜欢发刀了——每隔十几页就要发一次刀,幸福的余韵还没过去,悲伤就突然来到——这就是鄂温克族的人生吗?

也有幸福——例如几对充满爱意的姻缘:“我”和拉吉达(拉吉达救下了被黑熊追捕的“我”,对我有救命之恩,而且在之后的岁月里对“我”一直很好),鲁尼(“我”的弟弟)和妮浩(可是,自从妮浩成为新一任萨满以后,每次她跳大神救人时,仿佛诅咒一般总有一个孩子被上天夺走生命——哪怕鲁尼多么爱她,也许作为母亲,她后半生过得并不快乐吧),伊万(前任族长)和娜杰什卡(差点被黑心俄国人卖做妓女的小姑娘——伊万救下了她,并和她成婚,那些年他们过得很幸福;可是日本侵略者一来,为了活命娜杰什卡带着一双儿女逃亡去了河对岸的苏联,那之后的岁月,也许他们彼此都思念并煎熬着吧)。在那样的艰难生存条件下,能够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也算是一桩幸福的事情了吧。

可是还有许多人的婚姻是不幸的:被迫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例如坤得、金得这一双父子),喜欢的人就在眼前但无法冲破世俗的藩篱(例如尼都萨满和“我”的母亲达玛拉——尼都是“我”父亲的哥哥,他们俩最初同时看上了达玛拉,最后哥哥做出退让去做了萨满,一辈子没再接触过婚姻;在“我”父亲意外去世后,尼都萨满重新开始了对达玛拉的追求,并在几年后慢慢得到了达玛拉的回应,可是这样的感情不被氏族认可,甚至在尽力拆散他们;达玛拉是带着遗憾走的,尼都萨满何尝不是呢),甚至还有养父(拉吉米)不愿撒手让自己的孩子追求幸福,最终女儿在愤而留下一个私生子后跳崖自尽。我在网上查到,鄂温克族流行着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这样的制度也许只会造成痛苦和无奈吧。

时代也在鄂温克这个民族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0世纪初,来到这片区域的外邦人主要是俄国商贩,他们交易着草料、毛皮,也将一些重要的消息和远方的慰问口口相传;日本侵略者的到来给这个民族带来了苦难,他们不仅强迫男性下山劳作和训练,还以极不合理的价格掠夺牧民手中的资源(“比俄国人安达还黑心”);解放以后,政府帮助他们建立了定居点、安排了学校和卫生所,甚至有电影可以看,许多现代性的东西渐渐来到了这个古老民族的身边(书中似乎淡化了60-70那段特殊年代的事情;即使如此,伊万——这位在抗日战争中上过战场的英雄,也受到了波及;书中也隐晦提到了那个年代伐木工人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特别是从生活进入90年代开始,一切就变了——生活开始变得有色彩起来,孩子们都接受了教育,许多人下山居住在了定居点——但是,人们似乎也变得浮躁了:晚辈破碎的婚姻(但从另外的角度考虑,这是否代表着他们冲破了父母包办婚姻的藩篱,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呢?),在城里和山上都呆不住的人们,还有各种现代性的物样,乃至现代的烟头引发的森林大火。我想,作者在提到这些事物的时候,是否带着一丝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对昔日放牧逐苔藓而居的生活的怀念呢?

网上有人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有原型的:那是一个鄂温克族的老奶奶,叫 玛利亚·索 ,许多人称她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 玛利亚奶奶是一个很传统的鄂温克人,坚持过着山上放牧驯鹿的生活,但她也愿意宣传这个民族的文化(在北京和湖南登上过电视节目的舞台)。我看了一些关于玛利亚奶奶的介绍,发现她的很多经历在小说中都有体现,例如醉酒后溺水而亡的画家女儿,酗酒而死的族人……这是一个苦难而坚强的民族,有太多辛酸太多悲欢离合值得书写,而《额尔古纳河右岸》或许也只是为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罢了。

此外,这本书的结构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也有点像,同样是横跨近百年的家族历史,同样有着魔幻现实主义元素。有人不喜欢《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这本书情节太过生硬,人物的出场和死亡被安排的太过刻意,萨满教的魔幻现实元素有些出戏——但我觉得倒也不必——作者确实有仿照《百年孤独》的结构安排了一些人的命运,但这正是为了凸显宿命在这个古老民族身上投下的阴影。

总之,这本书挺好的,很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