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一周生活记录 & 《红与黑》读书笔记
如题。
一
休假快一周了。
不知道前一阵子工作太疲惫,还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行(笑死),感觉放假几天了依然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工作上的事情一点没碰,却依然感觉很累;睡眠时间倒是慢慢补回来了(除了这两天晚上玩光遇玩得太晚,又似乎回到了1点以后睡觉的日子qwq)。
假期里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及《时间之子》——前者是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片,从幸福照相馆几个人的命运以小见大反映了日寇枪口下百姓的苦难;后者是一部动画电影,围绕一枚能够掌控时间流动的圣器“时间之轮”展开,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恋情,剧情和音乐确实不错,主角间的感情线也很感人。也看了食贫道的纪录片《你好美国》,对今日美国的社会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和思考。
这几天还跟着b站视频练了好几天的八段锦,感觉还挺有意思以及似乎有一定的养生效果(?)——哦忘了说,前段时间所里有中医义诊进校园活动,那位大夫把完脉说我湿气重+肾脾虚弱,笑死——但愿八段锦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吧。
二
这几天终于看完了司汤达的《红与黑》——这本书从三月看到了现在,总算看完了。在阅读之前,我对这本书的唯一印象就是主人公于连是一个“不顾一切往上爬的野心家”;以及一句特别有名的卷首语:“真实,这残酷的真实——丹东”(这句话其实是司汤达自己编的,假托丹东之口说出)。真的读起来,才发现故事里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世界。
以下剧透预警。
时值19世纪初叶的法国,拿破仑刚刚退位,波旁王朝复辟,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重新掌握了政治和宗教权力,社会等级森严,平民的上升通道被堵死(相比于拿破仑时代,平民可以靠军功实现阶级跃迁)。于连作为一个木匠的幼子,出身贫寒且在家中并不被器重(常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漠视和欺负),但他聪明好学,热爱阅读,凭借背诵《圣经》的能力被谢朗神父看中,自此获得了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讽刺的是,他虽然《圣经》倒背如流,却一个字都不信里面的内容)。我们的于连并不甘于平庸,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从维里叶市长家的家庭教师(由谢朗神父举荐)做到贝桑松神学院教士,最终又做到拉莫尔侯爵家的秘书——他总是能够很好的抓住机会,不顾一切的往上爬。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赢得了两位女士的芳心:市长的妻子瑞那夫人,以及拉莫尔侯爵的女儿玛娣尔特——甚至和后者留下了一个孩子。这可真是人生赢家呀——但故事真的如此吗?
许多人说于连是个野心家,因为他有着极其致命的性格缺陷:极端的自尊与自卑。这样的性格又导致他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且与他人的关系利用大于合作,几乎无法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对瑞那夫人,于连一度真心爱过,却最终也掺杂了虚荣和征服欲(于连不配!瑞那夫人对你可是真心的,她对你一直都那么照顾,哪怕背叛丈夫都一直关心和在意你,你就这么对待她吗?);对玛娣尔特,则一开始就出于虚荣心和阶级跃升的野心——于连希望通过征服贵族小姐,实现自己步入上流阶级的梦想——当然,在二位的斗志斗勇中,倒是真擦出了情感火花。
于连最后的下场是个悲剧:瑞那夫人一纸举报信击溃了于连的理智,他离开了玛娣尔特,回到家乡维里叶,并开枪暗杀了瑞那夫人以示报复。瑞那夫人侥幸只是受伤,但于连却因此入狱(最终被判死刑)——讽刺的是瑞那夫人和玛娣尔特都前来为他求情希望法官能够减刑。可是此时的于连已经一心求死,他也终于悔过,意识到自己对瑞那夫人真正感情。可是一切都不能重来。
可是,这样的悲剧,全是因为于连自己吗?那个社会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恐怕不是。于连是多么优秀多么上进的一个人呀,即使家庭条件那样艰难,他也坚持学习和读书,他只不过想要改变自己的出生,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那样的时代不给他机会。拿破仑时代尚且可以靠军功跻身贵族阶级(因此拿破仑也是于连的偶像),可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几乎所有上升通道全都被堵死(除了当教士);他越是努力向上爬,就越激起上层社会的敌意,最终走向毁灭。《红与黑》,红是军装的红,象征拿破仑时代的英雄主义;黑是教士长袍的黑,更象征着这条上升通道中的虚伪、压抑、权力斗争和阴谋。于连就这样在红色的理想与黑色的现实之间来回挣扎,最终迷失自我,走向悲剧。这残酷的真实啊。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可以探讨的点是于连的两段感情——于连与瑞那夫人的地下恋情(最后于连被执行死刑时瑞那夫人也为之殉情),以及与玛娣尔特的跨越阶级的爱情。在书中那样压抑的时代背景下,这两段感情算是为数不多的温馨情节。司汤达本人也对爱情这个母题有很深刻的理解,并著有《论爱情》一书,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力量的美好情感,说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但是,这两段感情的温馨与伟大,似乎并不能掩盖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冲突。瑞那夫人明晃晃的背叛了自己的丈夫(维里叶市长),而玛娣尔特小姐,在她遇到于连之前倒是有许多追求者献殷勤而得不到回报(尤其是那个倒霉的匡泽诺侯爵——对玛蒂尔特的追求一直得不到回应,甚至因决斗而早早身亡——当时的于连正在大狱里,甚至还打算在自己死刑之后让玛娣尔特和匡泽诺在一起并好好过日子来着)。于连和她们的两段恋爱冲破了许多枷锁,他们都非常勇敢——可是这背后也有许多人受到伤害。我想,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样的爱情确实值得歌颂;但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似乎这样的自由恋爱会导致另一种马太效应和不公平——美好恋爱的聚光灯一直在于连和两位女主角身下,而维里叶市长、匡泽诺、艾莉莎(瑞那夫人的贴身女侍,一直暗恋于连)等等,他们呢?爱而不得的感情应该很痛苦吧。我们在歌颂美好爱情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许多人的爱而不得,应该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但是现实是有些人更容易得到更多的爱意。这样的结构性问题,也许值得反思。
总之,《红与黑》确实是一本好书!也不枉我从三月份看到现在(一部分原因是罗新璋译本的文字有些拗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