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恋爱与关系中的磨合:一些观察与思考

好想谈恋爱。


一、晚饭期间的孤独与缺爱

是这样的。这个星期总体上比较忙,除了跑数据以外还进行了几次汇报。今天很晚才吃上晚饭,也错过了很好看的晚霞。

实验室里,Z师妹回家了。前来实习的X师弟也早早下了班。另外几位师兄师姐也都出去了,晚饭那会儿只有我和P总在实验室。突然感觉实验室还挺空荡荡的,有些落寞。想找个人说说话,却又担心会不会打扰到谁。

好孤独,好难过。是不是又到了想谈恋爱的季节了?甜甜的恋爱什么时候能够落在我身上呀😭

二、朋友关系为什么取代不了恋爱关系:关系中的稳定性预期以及安全感

如果单看前面那段话,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矫情,你有那么多朋友,有那么多nice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甚至你们这几天还聊了很多天/吃了几次饭,这么丰富的社交活动,为什么还能让你感受到缺爱?

于是我想了想。也许是因为,朋友关系(包括supportive friendship,这些都属于广义亲密关系)并没有恋爱关系(狭义亲密关系)中所包含的那种承诺。这里复习一下斯滕伯格的恋爱三角:好的恋爱关系需要 亲密+激情+承诺。我对激情不怎么看重,只要 亲密+承诺 能够到位(这种一般是老夫老妻、人生至交、亲子关系中所包含的),我就心满意足了。但是朋友关系,甚至包括我大学期间建立至今的相对更深厚的友情,可能都没有包含足够稳定的承诺(或者说 友情中的承诺属于一种君子协定,我愿意持续为朋友们提供帮助、维持友谊,但不能期待对方也可以这样对待我——虽然,我很感谢我的朋友们,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情绪和需求都能够被接住、接纳,误解也可以被说开——谢谢你们!)。

这种缺乏承诺的亲密关系,会让我体会到安全感的缺失,担心“现在的连接感和小确幸会不会不可持续”。甚至,集体活动的当下越幸福,活动结束后的戒断反应越严重——还记得去年五月份S师姐毕业时,我的快乐与寂寞(“昨日的快乐衬托出今天的孤独。草坪音乐节结束了,热闹散去,又只剩下我一个人。早上醒来,一个人吃早饭,一个人来到实验室,属实有些落差感”)。虽然,这种戒断反应某种意义上好像和分手也有点像——也许在神经层面二者激活了相似的神经通路?

恋爱关系(或者说,好的恋爱关系)之所以被人们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甜蜜幸福,也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可以互相陪伴互相鼓励,一起变得更好,或许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恋爱关系中隐含着一种“关系稳定性”的承诺,这种承诺本身(即,“幸好啊,你还在我身边”)就足以吸引人了。

三、恋爱关系的反例:以身边一对情侣为例

某天实验室聊八卦,得知了发生在师弟师妹身边的一对情侣的故事。

我们把两位当事人分别称为A师弟和B师妹。A和B因为在同一个实验室轮转而相互认识,但是很不幸,他俩谈了几个月就走向了分手。许多原因导致了最终的分手:一方面,A和B同在一个实验室轮转,但是实验室只有一个定导名额,本来两个人约好一起汇报,但临汇报前两天,A师弟居然提前给导师偷偷做了汇报,也因此换来了定导资格——B师妹只得多做了两轮轮转才定导——这种背刺行径实在不应该在情侣之间发生;另一方面,A的控制欲过于旺盛,总是希望B汇报自己的社交行程(哪怕只是和室友一起出去吃饭),还说出过“我不介意你和其他男生出去玩,但是你得和我汇报”这样的话(“汇报”这俩字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审判感,很不尊重人)。

很显然这是一个负面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亲密关系,控制欲也不能太强。但是另一个角度想,这好像也有些悲哀:即使恋爱,人们也会希望有一些自己的空间——而这可能会加重伴侣的不安全感。

当然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曾经身边某位朋友就表示,她觉得恋爱好麻烦,需要天天打视频、报备做过的事情;但我好像对这种事无巨细的报备接受程度很高(笑死曾经我就是这么事无巨细报备的——然后就被说好像学生给老师汇报工作)。如果两个人能够在这些细节问题上达成一致,应该就能少许多麻烦。

于是,这就来到了关系磨合的话题: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的伴侣?应不应该在磨合中对伴侣提出改造?

四、只筛选不改变vs改造你的伴侣

这是前段时间在小红书上刷到的一个讨论。贴主表示,

「”只筛选不改变”听起来像是清醒独立,但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走向一个错误的极端,那就是不解决问题,只解决对方。关系中只要有了“筛选”意识,你就会不自觉得站在审判者位置上,这份“高高在上”很破坏爱。筛选应该是在最开始去筛底线、筛三观、筛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天生就般配的两个人,只不过一个懂得迁就、包容,另一个懂得适可而止」

评论区的讨论进一步指出,“只筛选不改变”是在恋爱前期用的,用来在一些大方向上做筛选,例如伴侣的个人条件、家庭背景、性格、人格底色等等。但是之后,既然都谈上恋爱了,说明这个人大方向都过关,此时就别谈什么只筛选不改变了,应该去体验、去沟通、去磨合,改变对方身上一些你不喜欢的小缺点,同时也慢慢改变自己,两个人互相朝着更契合彼此的方向迈进,这才是最为合适的做法。

我觉得很有道理。

五、独生子女所欠缺的能力

但是,即使知道了这些大道理,为什么恋爱还那么困难呢?

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好像开启一段恋爱尤为困难。缺乏和同龄人单独且深度交流的经验,以至于不知道如何主动(这个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应对关系中的变动、如何处理摩擦,于是大家好像都慢慢被剩下了。

有人提出,可以靠相亲和建立亲密关系,去锻炼这些能力。但相亲(包括年轻人之间那种带着网络交友性质的“相亲”)也并非一个容易的过程,其间同样会遇到许多问题,也会对我们的人际处理能力提出很高的挑战。

这可真是难办呀。

六、未来怎么做?

当我把上面这些吐槽发给某位师兄后,收到了师兄的批评。师兄觉得我好像太犹豫和磨叽,“想要恋爱就去谈而不是在这写小作文”。

被批评当然不好受,但确实也提醒我,去行动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才是硬道理。

但是我也有顾虑——

首先,我在回顾身边人的爱情观时遇到了一个矛盾,“恋爱过程中应该互相给彼此留下一些空间”vs“恋爱关系中包含着一种关系稳定性的承诺”。身边有一些朋友曾表示,恋爱中仍需要自由空间,无法接受无时无刻的黏在一起(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还有很多)。但是但是,如果恋爱中实质上还是需要给彼此留下空间,而不是无时无刻黏在一起,那么似乎恋爱中所隐含的“关系稳定性”的承诺也就有名无实了——那样的话,恋爱的意义又在哪里?【Gemini:“稳定性”并不等同于“持续的物理/信息连接”,“空间”不是“疏离”,而是“健康关系的呼吸”,这里所谓的矛盾并非真正的矛盾,仅仅是“依恋风格”之分】

其次,贸然开启一段恋爱关系,代价又会是什么呢?也许会认识错误的人。也许会错付真心,或白白浪费恋爱的时间。更有可能因为认识错误的人给自己带来伤害(我不想再经历一遍大一寒假时的痛苦了呜呜呜呜呜😭)。特别是,作为一个更在意感情生活幸福的人,好像我的情感洁癖也不允许我随随便便进入一段关系。恋爱可真难啊。

但是还是期待爱情。期待一段入室抢劫的爱情(bushi)

以上。

也愿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