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依赖,持续成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也许我并不真的分得清友情和爱情,我只是把所有我觉得可以依靠的人,都当成了心理上的父母”——题记。
这两天是周末。
可能因为春分节气刚过,全国各地的天气都很好。昨天参加了宁波松兰山的徒步活动,走了一下午,看到了大山和大海,很累但也很充实。在回来的车上,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有一些记录,谨记于此。
这本书光从书名上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本童话书(确实,这本书借用了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的人物设定和世界观),但实际上里面涉及到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学概念。在书中,苍鹭老师对深陷抑郁情绪的蛤蟆先生进行了差不多有十次心理咨询,不仅帮助故事主角蛤蟆先生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还潜移默化的在读者心中塑造了“人格状态”和“人生坐标”两个概念。此外,书中提到的一些自我觉察的思考方式(例如,问问自己“现在真实的感觉怎么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从而进一步的成长
一、书中的重要概念笔记
首先说明,这本书的核心理论基础是“交互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由心理学家 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本文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TA流派的心理学家。
伯恩本人最初是接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训练的分析师,但他后来发展出了更加结构化和可操作的TA模型(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以取代传统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所以可以说,这本书继承了部分精神分析学派(尤其是童年经验决定人格发展)的核心观点,但理论体系上属于TA学派,是一个更“人本+行为+分析”的综合流派。
关于人格状态,书中提到的几个关键概念如下:
- 1、人格的结构可以分为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成人自我状态。
- 2、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种状态还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展现出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的“自然型儿童”,以及在父母影响下一些感受和行为受到压抑或改变的“适应型儿童”。
- 3、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这种状态还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对外展现出严厉审判态度和攻击性的 “挑剔型父母”,以及对内进行自我谴责和惩罚的自我审判型父母。
- 4、“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 5、三种状态都重要,但是只有成人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所谓“自我觉察”?),从而获得成长。因为,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 此时的自我是软弱无力的,以一种自我保护且回避的姿态面对世界,此时没有心力去觉察自我。当我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这种状态下的自我过于强大,总是在批判自己或别人,因为这样的自我太强大太自信无法更改,因此也无法觉察自我。
关于人生坐标,书中提到了一些关键概念如下:
- 1、“人生坐标”即所谓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包括两个问题:“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和“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 2、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各自分别有“好”和“不好”两种。两两组合,构成了坐标系当中的四个象限:(1)我和你都好;(2)我好,你不好;(3)我不好,你好;(4)我和你都不好。
- 3、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所谓“自证预言”是也。
- 4、“我不好,你好”的状态类似低自尊人格,总是担惊受怕,认为身边的人都是迫害自己的人。这个坐标上的人一方面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所以总是自我怜悯和自我攻击,并常常做出一些行为让别人看轻和攻击自己;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会玩一种“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的游戏,总是有意无意惹上麻烦,看别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宽容或者爱自己,并在被排斥以后产生“我不配”“看吧我就是这么糟糕”之类的想法。(感觉有点像那种亲密关系中不断测试对方是否在意自己、爱自己的行为呢?结果本来对方是有爱的,结果经过一番测试反而把对方推远)
- 5、“我好,你不好”的状态常常会出现在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身上,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并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类似的言论有“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等等。处于这个坐标的人,心理状态常常是挑剔型父母状态。
- 6、“我和你都好”是一个更健康的坐标,但同时也是一个勇敢的选择,因为仅仅在心理上把人生坐标调整为“我和你都好”并不足以保持这种状态,要想永远保持这种状态,需要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展现出对自己的自信,对别人的信任、尊重和善意)。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二、一些反思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一些关于自己状态的反思,下面是这些反思的详细内容。
首先,书籍借苍鹭医生之口说“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也就是说,成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对父母的依赖。包括“心理上的父母”。
似乎我自己就是一个有严重分离焦虑的人 ,因此在遇到其他人时,前期很难建立关系,到后面关系真正建立以后又会依赖他人、患得患失,担心分离(甚至有“早知道会分离,不如当初就不认识”的想法),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意识到这些都是典型的分离焦虑 + 儿童状态依赖混合而来的行为模式。而成长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逐渐从“被照顾者”变成“照顾自己的人”,从“寻求他人情感安全”变成“建立内在安全感”。
另外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 现在我的社交模式似乎都处于一种“寻找心理上的父母”的状态 (这种状态应该持续挺久了吧,但我好像现在才意识到🤧),所有的“我所认证的朋友”其实都是我“心理上的父母”,大部分的“我喜欢的人”也是我觉得表现出了父爱母爱、可以作为我“心理上的父母”的人。
因此,之前和身边朋友的讨论中, 我惊讶于大家会把“友情”和“爱情”分得很开,而我心中的“友情”和“爱情”似乎区别没有那么大 ——现在看来,也许是我根本不懂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我身上的所有亲密关系(包括和喜欢的人,和朋友,和实验室同门以及师兄师姐)都可以概括为一种或疏远或亲近的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关系——甚至有些情况下,我会更加信任我的朋友,而不是父母。 也许我并不真的分得清友情和爱情,我只是把所有我觉得可以依靠的人,都当成了心理上的父母 (突然感觉很愧疚,很抱歉。我的朋友们,对不起😢也感谢我的朋友们对我这种状态的接纳——谢谢你们)。之前师姐评价我太卑微了,也许正是因为上述心态——大家都是我心理上的父母,那么在父母面前,我有什么资格展现出一个大人的形象,然后抬着头做人呢?
成长的本质不是完全不依赖,而是学会成为自己内在的照顾者,自己内在的父母。
你需要做的,不是“逼自己不再依赖”,而是练习慢慢照顾那个内心脆弱的小孩,逐步建立起 “心理上的成人自我” ——也就是TA理论中的 Adult Ego State。
——GPT
现在已经觉察到了问题所在,所以下一步应该就是慢慢改变了。感觉会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
另外,在讨论“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的时候,书籍借苍鹭医生之口说,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即不带攻击性的发火,如怄气、抑郁、无理取闹、厌烦等)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这告诉我们,包括抑郁在内的许多行为,都可以看这是在无法表达攻击性的前提下的“愤怒”情绪——或许以后可以留意一下身边的人, 当ta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时,可以多在心里问问自己:ta是不是此刻正在生气,却又不方便表现情绪? 是否应该在这样的时候,更多的去关心和共情,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应对ta的负面情绪呢?
最后的最后,是关于自我设限和自我成长的。
蛤蟆先生在被引导着回忆了成长经历以后,产生了一种消极情绪,“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父母待我的方式让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知道他们也许是无心的,可我还是得怪他们。我过的是什么糟糕的人生啊,一点儿都不公平”,苍鹭医生则说,“你已经走到十字路口,没法儿再回头了。你要选哪条路?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感觉这段话也在回答我的问题。成长过程中确实有童年创伤(虽然那些也许不能算特别严重的创伤——和网络上的许多人相比),一些痛苦难过的经历也确实给我留下了一些阴影(例如大一寒假经历的一些事情——差不多半年时间我才慢慢走出来),但是我们就应该任凭自己沉浸在这些情绪中,这些所谓的创伤中,从而停止自我成长吗?人生前一部分的经历已经就这么样子了,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还有能力去面对自己后半段人生的生活。觉察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和痛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成长,绝不是为了给我们的各种“不行”找理由。
另外,我是不是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玩某种自证预言的游戏?认为童年经历带来的悲惨结果无法挽回,认为自己天生情商低不擅长社交,然后自我设限。也许,放弃自我设限,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如此心态才能有所成长。
所以,慢慢摆脱依赖,慢慢努力成长起来吧。感觉过程会很难,但会很有意义。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