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团辅活动以及相关思考
这周三,所里有团辅活动。
团辅活动开始前,我想了想有哪些可以 放在台面上 诉说的心理问题。思考的结果是有,主要是工作和学习方面。虽然我感觉自己现在的心理问题依然更多的存在于人际关系方面,一如几年前的难过与挣扎,但不得不说,由于工作导致的一些焦虑情绪,也是真实存在的。
也许是我对自己在人生不同方面的期待不同:在事业上,似乎我的追求不算是特别高(如果有,一般也是为了“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或“想要在某某面前证明自己”),但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一直会有一些非常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找到互相理解、愿意深入交流各种思想感悟的朋友,期待可以找到可以互相陪伴、互相给予情感支持的爱人。而且我似乎很难和不熟悉的人建立信任,能够被我所信任的人,一般都是相处了很长时间的同学和朋友。我对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太高,以至于这方面的期待常常得不到满足。
我常常自诩为I人。然而真正的I人并不需要太多社交,更享受一个人独处时的自由与宁静。相比之下,虽然我也喜欢独处,但内心深处依然有对“完美社交”的渴望。也许我并不是一个存粹的I人。
我渴望脱单吗?可能并没有特别的渴望。甚至曾经一度对“恋爱”感到厌恶和反感——我以为其中混杂了太多的欲望和虚情假意,反倒缺少真诚的欣赏和真心实意的陪伴关心。大一时看了不少P大的小说,最初是希望和当时在意的朋友找一些共同话题,但后来我也在这些小说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所以,大学期间我转变了态度,开始接受甚至期待恋爱,但本质上,我期待的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互相陪伴与支持,最终一起变得更好。似乎,这更像是许多女生眼里的爱情(或闺蜜情?)——我觉得应该给这种关系换一个名字,叫做“共度一生的挚友”。
所以,曾经我对恋爱惶恐而排斥,是因为我排斥夹杂着私欲的虚情假意、甜言蜜语;后来我期待恋爱,是因为我期待两个人可以借助“恋爱关系”彼此信任互相扶持,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恋爱”仅仅是一个外壳,其下是我对人际关系的不同期待。或许这也是我们和上一代人(父母)分歧的焦点。父母希望我们早恋爱早结婚生子,但是我只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给予精神支持的伴侣。虽然看似可以在“要不要恋爱”这一点上达成一致,但其底层内核是不同的。
这是一些底层内核的差异。但是底层内核会影响高层决策,这就导致了我在一些关乎事业和人生选择的大事上常常出错,也常常会弄不清“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什么”。
扯远了。说回那天下午的团辅活动。
全程一个小时的团辅活动其实相对还是很轻松愉快的,姜晶老师围绕我们平时的科研生活和人际关系等问题讲述了许多东西,当然如果归纳一下,主要依然是几个很基本的点,包括自我接纳、接受情绪的周期波动(不会有连续许久的积极情绪,也不会有连续许久的消极情绪,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会在积极和消极中间来回摇摆)、积极使用自证预言等等。
不过在活动的最后,姜老师提到了MBTI(姜老师是荣格学派的),并通过一个现场互动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平等,这种平等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交流地位的平等,还包括人格上的对等——如果把每个人都比作一个城堡,IxFP等人格类型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边界感微弱,常常把自己的城门敞开,“大家都来看一看我家,有想要的东西也随便用”,然后期待其他人也能这样对待自己,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无法让对方感恩戴德,反而会降低IxFP人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存在感。
所以啊,树立边界感,还是很重要的啊。我曾经因为边界感不清,伤害了许多人,也受到过一些伤害,或许是时候做改变了。
散场后,有幸和两位同级的同学一起吃了饭,并听两位E人朋友讨论了许多。这些讨论给我的感觉就是,I人和E人与世界的互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当遇到烦心事时,他们会选择喊上三五好友一起玩,例如打游戏或者徒步爬山,而我会选择独自消化情绪,听歌或写日记。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E人也更放得开,不会提心吊胆思考“我该如何表述才更得体”或者“这个问题会不会冒犯到别人”。
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观察,谨记于此。
以上。
PS:关于我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期待(包括我过去在博客里写的那些),yxy批判了其中的一些爱情观,她还说“天上是不会掉对象的,要出去,不能等,不断接触新的人才会增加可能”。感谢我这位朋友的好意呜呜呜,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可能也要学着去勇敢啦。
也愿大家一切顺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