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总结

十一月发生的各种事情记录,以及一些碎碎念。

12月了。感觉今年的时间过得好快,年初去滨江骑车和五一去北京的经历仿佛还在昨日,恍然却发现一年已经快过完了。

十一月份发生的事情有不少,尤其是月初连着三个星期的周末外出游玩——青浦区的课题组团建,虹桥国际会展中心的进博会,以及莫干山的十公里徒步。最近这两个周末倒是哪儿也没去,感觉是时候缓一缓、静静心了。

图:进博会

图:莫干山风光

上周又一次轮到我讲组会——为此准备了很长时间,睡眠也不是很踏实。周五总算讲完了,虽然后面还有许多工作要继续做,不过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了。

似乎很久没有体会过这种事情忙完终于松一口气的宁静和轻松了。组会结束,和师弟师妹去食堂草草吃了个饭,又去附近的联华超市买了点生活必需品。

小雪节气已过。最近这段时间全国都在降温——甚至还在朋友圈里欣赏了北京和沈阳的初雪。早晨起床,推门而出,一股寒意直逼心头。好在这几天上海天气还不错——周末中午吃完饭,出去溜达了一圈,顺带去了趟复旦医学院——师妹说现在刷身份证就能进去。先去图书馆逛了一圈,感慨于图书馆内部设施之完备,但也遗憾于校外人员无法预约自习区座位。又去探访了一下复旦医学院的操场,发现现在校外人员也可以进去锻炼了(虽然仅限晚上10点前),并且大概测量了一下跑道长度,一圈大约300米左右。以后锻炼又多了一个新地点!

天气很好,适合锻炼。周末去蹭了师弟师妹们预约的羽毛球场地,打了两个小时的球,也惊叹佩服于师妹及其复旦同学的球技。打完球已经5点多了,回去洗了个澡,又匆匆吃了点水果当晚饭。

说起来,最近羽毛球打得比较多——得益于师弟师妹们的积极参与和及时预约。虽然我的球技全场最菜,被师弟师妹吊打,但也激起了我的好胜心,并且在球场上的一来一回中,一些久违的球技也被我慢慢想了起来。或许是件好事。

b120ba62dbc861336f94f5076b10e3b.jpg

这周五,所里请来了某医药企业的资深HR,来给我们开就业经验分享会。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议最终开到了将近三个小时,分享的做简历和准备面试的干货也非常多。HR老师主要讲了这么几个部分:面试思路,简历准备,以及面试准备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 在面试思路方面,生物行业的面试不同于其他行业,更看重讲PPT的能力——一般是把自己的项目经历总结为一份“工作小结”告诉HR。在这个VUCA时代(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跨学科交叉的能力十分重要。此外,面试思路中最好能够凸显自己的一些特质,如目标管理、问题解决、执行力和自我优化的能力。
  • 在简历准备方面,要“简单”但“丰富”,忌排版过于花哨,也忌过于呆板严肃毫无风格。简历中除了要写明个人信息以外,还需要注明期望工作岗位、预期薪资待遇、期望到岗时间——这会给HR留下好印象。
  • 在面试准备方面,可以预先准备两个不同长度版本的自我介绍,以灵活应对不同的面试场景。可以参考STAR面试法,situation+time+action+result,“在什么场景、什么时间,我做了什么工作,得到了哪些成果”,以更有条理的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此外,可以自测MBTI人格类型,并根据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思考自己身上的长处以及适合的岗位,并指导面试的准备。另外,面试时的穿着很重要。

image.png

HR老师也提到了医药行业对博士生的薪资定价问题,她建议我们去智联和boss直聘这样的招聘网站上了解行业普遍的薪资范围(其中boss直聘优点在于反馈速度快,缺点在于一些公司给出的信息可能有bias),另外小红书上查到的薪资普遍虚高,参考价值不大。

某天晚上在阅读论文和整理数据时,发现文章中提及了脊椎动物的脊椎骨(Vertebrae)块数以及颈椎(Cervical)块数的数据。这个知识点以前学过但是有点儿生疏,于是又去阅读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想要再复习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期间因为想要弄懂软骨硬磷鱼与硬骨鱼的关系,又翻了《普通动物学》——发现软骨硬磷鱼总目是硬骨鱼类、辐鳍亚纲下面的一个分类单元,与之平级的还有全骨总目和真骨总目。最后可算温故清楚了相关知识点,但是也有了一些感慨。

整理数据是课题需要。然而在这期间,多看看书也是有用的。例如《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一书中提到了椎体成分在不同物种中的争论。

「_过去一般认为,现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椎体不同型:爬行类的椎体是侧椎体,而两栖类是由单一的间椎体组成,侧椎体消失。但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有尾目和无足目的椎体属于间椎体,而无尾目的属于侧椎体;另一种新看法认为,所有现代两栖类和羊膜类一样,同属于侧椎体_」。

放在杨安峰老师上学和教书的那个年代,如何确定椎体成分尚需要大量的观察和解剖实验;然而,放在现在,或许一个数据质量足够高的单细胞测序或空间转录组测序,或许就能解答这个争论。但是这也启示我:其实生物学中,会不会这种“技术上可行”的待解决问题远比我能意识到的还要多呢?多看看书,或许就能找到到更多值得继续深入的方向。

而且,其实我们对于生命奥秘的理解,远远不够充分。在杨安峰老师的那个年代,就有“两栖类的椎体成分属于侧椎体还是间椎体”的争议,在我们这个年代,争议不比那个年代少——例如对“身高”这一性状的遗传率的估计,例如探究NADH补充剂在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啊,还有这么多问题没解决,何必浮躁呢?

高中竞赛的经历某种意义上锻炼了我的看书和阅读的能力。科研需要高强度I/O,但其实还是Input为主、Output为辅的。虽然虽然,某种意义上这种大量阅读论文和书籍,然后产出少量的东西,看起来像是GPT在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有能力,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形GPT、为解答生命科学中的疑问打好基础呢?

其实其实,如果我们想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不仅仅是那种整天写本子申基金的科研民工),或许博士阶段依然是打基础的过程,而真正做科研已经要到成为独立PI以后了。

感觉我算是脑子转得比较慢的那种人——或许以LLM自比,有些人就像那种130B甚至更高参数的大规模模型,很聪明,可以干好任何事情,但是我可能只是个70B甚至13B的小模型,在一些细分任务如考试做题上尚且发挥不错,但是面对一些新的情境、一些更复杂的任务时,就会有些犯难。真羡慕那些聪明人呀。

但是小模型也有精炼和微调的方法。如果能够用足够高质量的数据去训练和微调,小模型其实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qwen-turbo和GPT4o-mini。所以解决问题之道依然是学习。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大抵如此。

2024年已经过去大半,还有不到30天又是新的一年。

前几天看到一条评论,12月的某个日子,距离2019年和距离2030年一样长。2019年我还在上大一,往事历历在目,没想到五年已经过去。初中和高中时,在父母和老师的庇护下,我得以快速成长,可是大学以来自己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

感觉还是应该对自己负起一点儿责任——时间不多啦!

加油。

图:傍晚的天空。

370794c6c8579939cc442d7e51f8cd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