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摘抄与读后感

如题。《乡下人的悲歌》是特朗普副手J.D.万斯出版的一本自传,讲述了他在铁锈带的成长经历,或许对于理解当今世界变化格局,以及规划我们自身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读后感

这一周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以及其所在的共和党,以绝对优势拿下了总统选举,以及参议院和最高法院选举。几个月前拜登退选,卡马拉·哈里斯成为民主党方面的候选人,此后不断有哈里斯在民调中领先的新闻传出——事后看来,这些民意调查实在讽刺。许多人分析说,哈里斯方面代表着今天美国社会中精英阶层和外来移民的利益,而特朗普代表着底层贫困白人的利益,也因此,在白左精英群魔乱舞这么多年以后,特朗普再度被人们推选上政治舞台并不奇怪。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也。

当然,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哈里斯当选总统似乎才更好一点,毕竟她没有特朗普那么强烈的对华政策,也欢迎外来移民的加入。总之,特朗普再度上台,对我们来说不像是什么好事情。

特朗普此届任期的副手是J.D.万斯(James David Vance),一个出生于“铁锈带”俄亥俄州的小镇做题家。万斯几年前出版了一本个人自传《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有评论说这本书可以帮助理解为什么特朗普今年可以赢下大选。最近读完了这本书,感慨很多。

所谓“铁锈带”,指的是美国中西部一些衰落的老工业城市,这些城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因为重工业而繁华,也因为八十年代至今的产业空心化而逐渐凋零。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居民都曾经是从乡下和山区迁移来的蓝领工人,恪守着一些保守但有温情的道德。“美国梦”破碎以后,这些人被生活的现实击倒,失学率、贫困率、犯罪率、吸毒率飙升,万斯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婚姻不幸、情绪无常、家庭暴力,还多次被送入戒毒所。某种意义上,对于万斯本人来说,多亏了他外婆、姐姐、姨妈的关爱,老师的帮助,以及他自己的不放弃,最终才帮助他考上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大学,成为米德尔顿当地第一个耶鲁的大学生。万斯后来的生活很幸福,他在耶鲁遇到了终身伴侣,也幸运的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拿到了一些公司offer,再后来他写书成了名,又步入政坛,成为特朗普的副手。这样励志的人生经历令人羡慕和崇敬。

但是《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是反思:是什么让铁锈带的居民沦落到那样的境地?毕竟在他生长的地方,更多的年轻人早早辍学打工,有些甚至会染上毒瘾、甚至因为吸毒过量而早亡。在那里,大家看不到考大学的价值,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同属于白种人的上层精英抱有敌意。在那里,婚姻和家庭的不幸是普遍的,“在法国,孩子接触到三个或以上母亲伴侣的概率是0.5%。这一比例第二高的是在瑞典,为2.6%,约1/40。而在美国,比例为8.2%,约1/12,高得惊人,而且在工人阶级中比例还要高”,而家庭生活的不幸还会传递给下一代,给小镇青年打上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不良童年经历)的烙印。

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这本书给出了许多理由。例如,美国制造业在后全球化时代的不景气,阿姆科这样的重工业公司想要存活下去,不得不与外国资本进行重组,导致一些产业外流;例如,在美国,家庭收入差距造成的居住区域隔离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穷人的街坊邻里多为穷人,这种邻里氛围导致他们的机会减少、无从得知努力读书的价值、也很少能从邻里之间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这方面,犹他州摩门教徒是一个正面例子,他们信仰坚定、社区团结、家庭完整,因此比铁锈带居民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功);例如,政府的福利救济措施没有起到正向督促作用,反而让贫困者变得慵懒,失去了努力、勤劳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最终进一步滑向贫困;例如,福利部门的僵化系统导致原本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在执行时反而像是帮倒忙(由于吸毒和家庭暴力,万斯的母亲可能遭受牢狱之。对于小万斯来说,此时他最好的去处是外婆家,然而依据法律,他的外婆没有监护人权限,因此他要被送到另一户有监护权限的陌生人家庭当中。为了能和外婆在一起,万斯帮助母亲作了伪证);以及,来自白人精英阶层的系统性歧视(在他们眼中,这些小镇居民都是粗鲁的红脖子,是乡下人),都让铁锈带居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今的以拜登和哈里斯为代表的民主党人关注的是移民、少数族裔、性少数群体的利益,然而这些群体的利益常常与大资本绑定在一起,而那些属于衰落的重工业城市的居民的利益却被忽视了。也因此,特朗普的MAGA党能够赢得这些地区的选票——只有促进制造业回流,驱逐非法移民,这些城市才有恢复生机的可能。

这本书给我的共鸣其实有很多。美国的“铁锈带”让我想起了国内许多衰落的重工业城市(包括我的家乡),虽然国内的禁毒政策和治安力度保护了我们远还没有沦落到美国那种惨状,但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增高的现实问题依然无法被忽视。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成长经历:从小镇做题家到精英阶层的转变。万斯成长中经受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也目睹了许多价值观的碰撞,但他身上的坚忍和勤奋帮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阻碍。另外,在耶鲁,通过一次招聘晚宴他意识到“非常明显,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运作,而我才刚刚开始发掘它”,在精英和富豪阶层中存在一种截然不同的招聘面试规则,这套规则依靠social network而不是死板的遵守规则——我想这也能给我一点启发:向上社交确实不是玩笑。真正的向上社交,是通过考试等方法进入一个上层的圈子,并融入进去。本科时,我不解于许多同学为什么执着于申请海外PhD项目,但是从万斯本人在耶律法学院的经历来看,这种由于所在圈子的不同造成的人生命运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以及,这本书讨论的是铁锈带人民的生存问题,精神方面的压力和疾病当然也算是生存问题的一类。 “制造业衰退→经济困境→家庭环境糟糕→不良童年经历(ACE)→更差的情绪和学习成绩→失业率更高、婚姻状况更糟→下一代遭受更为严重的ACE” ,这似乎是一个由经济大环境导致的恶性循环。除非复苏制造业,改善经济状况,否则这个恶性循环会继续持续下去,底层人民的生活也会愈发糟糕。还有啊,“爱”果然是能够治愈许多事情的——在铁锈带长大、经历过许多ACE的万斯,和家庭幸福的乌莎走到了一起,正因为乌莎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爱,她更愿意对外释放善意,也更愿意在万斯遭受困境时、甚至因为一些挫折将情绪发泄在她身上时,她也能接住这些情绪,并给万斯以爱——这些爱意,也帮助万斯逐渐摆脱了ACE,帮助他更好地对外释放善意,帮助他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中变得更好。(没想到看一本自传也能嗑到糖——这令人羡慕的爱情)


摘抄

「那些能离开的人——通常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钱人以及有关系的人——离开了,剩下的只有穷人们了。那些剩下来的人们就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不能靠自己找到好工作,也不能从周围的社区得到人脉资源或是社会支持。」——《乡下人的悲歌》chapter9

万斯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遭受这样境况的美国底层白人不在少数。或许这就是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共和党能在大选中胜出的关键原因。

「这就是我所处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真正非理性行为的世界。我们无度地消费,最后不得不住进救济院。我们购买大屏幕电视和iPad。我们的孩子穿着高档的衣服。但这一切都是靠着高利息的信用卡和发薪日贷款。我们花钱去买根本就不需要的房屋,然后再把房屋抵押掉换钱,最后宣布破产,等到我们清醒过来时,已经不得不离开住得满是垃圾的房屋。节俭不能满足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假装自己属于上流阶层。等到尘埃散尽之时——遭到破产打击或是在亲戚的帮助下走出困境后——什么都没有剩下。我们没给孩子留出大学的学费,没有增加财富的投资,没有失业时可以用上的应急钱。我们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花钱。有时候我们还因此深深自责,但我们还是继续这样大手大脚。」——《乡下人的悲歌》chapter9

“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在白人工人阶级存在着两套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压力。我的外祖父母所代表的是一种:老派、默默的忠诚、自力更生、勤奋努力。我母亲和我们社区越来越多的人所代表的则是另一种:消费主义、与世隔绝、愤怒、不信任他人。”——《乡下人的悲歌》chapter9

很显然,在这本书的语境下,前一种价值观是好的,后一种是坏的。可悲的是,在万斯眼中,越来越多的底层白人陷入到了后一种价值观当中。

「我当时想要的仅仅是和阿嬷还有那两个小孩度过那一天。我和阿嬷说了,但出乎我意料的是,阿嬷并没对我说“别他妈抱怨了”,而是告诉我她也希望我可以留在家里。阿嬷很少有这样对我感同身受的时候。“但是,如果你想要那种可以在周末与自己家人一起度过的工作,你就得去上大学,然后有所成就。”这就是阿嬷的睿智之处。她不仅仅是干巴巴地说、咒骂或是提出要求,而是向我展示了希望——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享受周日的下午时光——而且给我指示出通往希望的道路。」——《乡下人的悲歌》chapter9

好好学习还是有用的——特别是,如果你的梦想是“和自己所爱的人一起享受周日的下午时光”这样。

「刚被派到伊拉克不久,我隶属于一个民事部队,做一些社区服务。民事任务往往被认为是更为危险的,因为我们少数几个海军陆战队队员需要冒险进入没有保护的伊拉克地区去和当地人会面。在那次任务当中,我们当中那些资格较老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去和当地学校的官员进行谈话,而其余的队员则负责安全保卫,或是和学校的小孩们玩耍,和他们一起踢足球,给他们分发糖果以及文具用品。一个非常害羞的小男孩朝我走来,手也伸了出来。当我给了他一块小橡皮后,他立刻在脸上洋溢起了喜悦,然后就跑到自己的家人跟前,手里高高地举着那个两美分的战利品。我还从来没在一个小孩子的脸上看到过如此的兴奋。

我不相信顿悟。我也不相信转变性的时刻,因为转变所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时刻。我见过太多真诚地渴望改变的人,但当他们意识到改变有多么困难后就丧失了自己的勇气。但遇到那个小男孩的那一刻,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接近一个转变性的时刻。在那之前,我在一生当中都是充满了对世界的怨恨。我恨自己的母亲和父亲,恨当其他孩子去学校可以搭朋友的车时我却只能坐公交,恨我身上穿的衣服不是从阿伯克龙比(Abercrombie)买的,恨我阿公的去世,恨我们住的是一座小房子。

那些怨恨并没有在那一瞬间消逝不见,但是当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生在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的孩子们,看着那所没有自来水的学校,看着那个兴高采烈的小男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出生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每项现代化的便利都伸手可及,有两位慈爱的乡下人的抚养,家庭虽然有些奇怪,但还有那么多的家人无条件地爱着我。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成为那种当别人送他一块橡皮时都会笑的人。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没有在伊拉克的那天,我都不会去尝试。」——《乡下人的悲歌》chapter9

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告诉自己还有更多的人遭受比我们深重的磨难,他们都可以坚持下去,我们为什么还在怨天尤人呢?

「“全力以赴”是一个经典的口号,在健康课或是体育课上时常能听到。当我第一次跑完3英里后,在终点线的尽头有一位看起来非常吓人的高级教官在那里等我,他对我处在中流水平的25分钟成绩表示不满。“如果你还没呕吐的话,就说明你懒!别再他妈那么懒了!”然后他就命令我在他和一棵树之间来回地冲刺跑。直到我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昏过去的时候,他才终于发慈悲让我停下来。我当时恶心得不行,上气已经快接不上下气了。“这才是你每次跑步结束后应该有的感觉!”他对我大吼道。在海军陆战队,全力以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并不是说个人能力无关紧要。能力固然有所帮助。但一旦你能意识到你一直低估了自己——也就是说你的大脑不知怎么把缺少努力与缺乏能力混为了一谈——你将爆发出强大的能力。也就是为什么每当有人问我最想改变白人工人阶级的哪一点时,我都会说是“那种觉得自己的选择无所谓的感觉”。而海军陆战队就像外科医生切掉肿瘤那样把我的这种感觉给切除了。」——《乡下人的悲歌》chapter9

全力以赴是一种生活方式。共勉。

「我确实下决心想成为一名法官助理,但我没有盲目去做,而是终于认识到我想从这段经历中收获什么——我想为我尊敬的人工作,想尽可能地学习,还想和乌莎在一起。于是乌莎和我决定一起去当法官助理。我们来到了肯塔基北部,离我成长的地方不远。那段经历棒极了。我们非常喜爱我们的法官老板,甚至邀请他们主持我们的婚礼。

这只是说明成功人士的世界如何运转的一个例子。但是社会资产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挖掘并利用社会资产的人会胜出,而让资源闲置的人就如同瘸着腿和别人赛跑一样,而如何运用而不是闲置资源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是个主要的挑战。这里列出了我初来耶鲁法学院时不知道的道理,当然还有许多没有在此列出。」——《乡下人的悲歌》chapter13

一些做人方面的大智慧。

「我开始思考如何帮助美国工人阶级获得成功后不久,拉吉·切迪等经济学家发表了一项关于美国的机遇的开创性研究。不出意料,他们发现穷孩子凭借自己的才能高升的概率比我们想象的要低。他们计算得出,许多欧洲国家人民实现梦想要比美国人更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机会在全美国的分配是不公平的。犹他、俄克拉荷马、马萨诸塞等地,实现梦想的概率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或更高。只是在南部,铁锈地带、阿巴拉契亚,那里的穷孩子真的在苦苦挣扎。他们的发现震惊了许多人,但我没有,因为凡是在那些地方待过的人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切迪及合作者在一篇论文中通过分析数据点明了机会地理分布不均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单亲家庭多,二是收入隔离现象普遍。要是成长过程中身边都是单亲母亲、单亲父亲,大多数邻居都是穷人,机会肯定减少。这意味着除非有阿嬷和阿公那样的人帮助你坚持到底,否则可能真的挺不过去;意味着没人给你示范努力读书的结果是什么;意味着那些帮助我获得幸福的人,琳赛、盖尔、简·雷克斯、莉姨可能都不会存在。所以我并不惊讶犹他州摩门教徒(Mormon Utah)由于信仰坚定、社区团结、家庭完整,所以在实现梦想方面完胜“铁锈地带”的俄亥俄人。」——《乡下人的悲歌》chapter15

阶级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升通道收窄。而“没人给你示范努力读书的结果是什么”是上升通道收窄的一个重要诱因。其实也许,多努力一点,或许也可以换来更好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