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总结
十月发生的各种事情记录,以及一些碎碎念。
刚刚过去的十月并不平静。
一
十月初,国庆休假。那段时间,非常闲适。诺内尔奖陆续颁布,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在发现miRNA中的杰出贡献;物理学奖颁给了John J. Hopfield和Geoffrey E. Hinton以表彰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的杰出贡献。韩国小说家韩江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散发出的人性关怀与创伤书写让人着迷。国内,在九月末的经济政策刺激下,股票行情近期大好,一打开社交软件的聊天群,铺天盖地的都是炒股的话题。国庆期间旅游热度再度回升,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如果生活能一直如这般平静美好就好了。可惜国庆假期回来,依然要处理繁多的工作,这个世界也并不如童话般美好。
二
十月期间,一件挺值得记忆的事情是iFuture的学术鸡尾酒会。
那天讲组会,汇报结束后没有太多事情需要做,又在群里看到了活动海报,于是去凑了热闹。由于不知道要提前预约,一开始还碰到了点挫折,差点没有进去,最后厚着脸皮进去蹭到了座位并要到了酒水券。
首先听周老师和他的副研赵欢师姐讲了大半小时的科研成果汇报(他们组做了好几年的细胞谱系追踪,弄出来了四个不同特性的遗传追踪系统,其中有一个课题甚至先后失败过六次才终于成功),随后是他们组几个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这个没啥干货,就是吹一吹他们组氛围很好,然后讲一讲要努力不放弃的大道理)。不过重头戏在后面,当BioArt的直播间关闭以后,周老师拿出了另一套幻灯片,讲起了自己从宁波某中学考入浙大医学院再因为成绩靠前保送到协和医学院最后又去哈佛医学院的金光闪闪的人生经历。周老师也承认,当时去哈佛的一个原因也是那个时候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历意识到许多疾病的亚型分型缺乏标准更缺乏遗传工具,他想去最前沿的实验室学习这些技术。另外周老师也是当年ckit心肌干细胞造假事件的打假人之一,他们数年前就发文章表明无法观察到ckit细胞的干细胞再生活性。
周老师的人生经历相当金光闪闪,当晚的鸡尾酒也着实难喝。中场休息时看到吧台供应几种色彩很好看的鸡尾酒,也没问清楚就挑了一杯淡紫色的拿走就喝,开头是又甜又苦,到最后甚至感到了醉。回到实验室没做多少事情就选择了下班。
由于晚饭没太吃饱,加上醉意有点重,于是下班后又去全家便利店买了点夜宵。坐在小隔间里大快朵颐时,边上两个看起来三十多岁模样的人聊了一嘴的搞钱和创业,我也听了一嘴。一开始我还在猜测他们俩是不是边上复旦中山医院的医生在讨论如何升职加薪,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媒体赛道的人在讨论如何搞钱(至少年长的那个是)。年长一点的那位先是劈头盖脸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年薪几十万你已经是中产了,你是想继续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还是就在中产这个阶层躺平?你要是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卷业绩,最多能给你涨点工资,多拿个几十万你还是中产阶级,要是生活中遇到个大点儿的事情真容易阶层滑落,还不如尽早躺平享受中产生活;如果你想改变阶级,就得改变赛道搞大钱。年长者自称自己的自媒体号某天晚上收入8k块,他认为这样的收入虽然不可持续但算是自己事业的起步。年长者强调做自媒体也要有牺牲,例如如果你希望挣到钱,在平台上你就只能顺应MCN或者大众的想法说些好听的话,无法再表达出自己的声音。年长者还表示,做自媒体,是否露脸决定了赚钱的不同档次,不露脸的话像那种做手工做书法的已经算是顶了天了,只有露脸做视频,才有真正赚钱的机会。年长者最后还批判了一波自媒体赛道中面向学生群体的赛道,说选择这个赛道的人都是傻x,钱少事还多,做这个赛道的人十个有九个最后都转去了别的赛道。
全家便利店里的这番讨论让我大为震撼,且不论他们说得对不对,这种为了赚钱可以付出一切的价值观就让我非常震惊。按我现在的世界观,也不太能分辨他们说得对不对,因此对话内容谨记于此,以备未来的回顾。
三
锻炼依然在进行。这个月,去了好几次滨江,有时候跑步,有时候则是骑车。
十月似乎是粉黛乱子草的季节,一片粉嫩的蓬松柔软的花海,实在给人以温柔甜蜜的美感。网上有人说徐汇滨江有乱子草的草丛,于是专门去找了一次——然而找到的草丛并不多。那天骑了十多公里的路程,甚至在油罐艺术中心那边看到了正在举办的世界极限运动巡回赛。去看比赛的人也很多,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粉黛乱子草却少的可怜——几蓬粉粉的花丛就那么孤零零的点缀在步道周围,让人感觉挺孤独落寞的。
四
空闲时间在看书。月初,看完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上周末,刚刚看完《麦田里的守望者》。记得这两本书是高中语文课推荐的课外读物,现在真正读完才理解老师当时的良苦用心。
《杀死一只知更鸟》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小说以一位律师家的女儿的视角,记录了阿迪克斯律师所经手的一些案子,以及案件审判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改变,告诉我们如何真正做到理解别人和尊重别人,如何做一个勇敢且有正义感的人。确实是一本好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则稍微有点儿抽象难懂,因为全文都在以辍学离家出走的“我”的视角,记录刚被开除的两个日夜里“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且文中充满大量粗鄙之语;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到小说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例如“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例如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假模假式的大人、即使生活里充满了各种烦恼和不愉快,但我们依然可以勇敢而热烈的投入到这样的生活当中。不是吗?
这一周开始看李娟散文集《九篇雪》。很喜欢这本散文集的文风,牧区的种种生活被自然亲切地娓娓道来(读来有一种汪曾祺散文的闲适)。以及,这两天看到的一段很喜欢的句子:
五
这个月总体上比较忙,也比较充实,大部分情况下没精力去EMO。
然而秋风吹起,草木零落之时,孤独感依然还会不可避免地偶尔出现。也许秋天这个季节就是这样,就是容易让人寂寞和伤感。
某天中午在食堂吃饭,见证了邻座一个师兄被介绍对象的全流程。突然想到,能找到对象,或者被人介绍对象,应该本身也是很厉害很优秀的人吧——可是,多优秀才算优秀呢?只要变得优秀就一定能获得感情上的幸福吗?这些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更不知道问谁才能有答案。
一些心理学公众号和自媒体,依然会不定期刷新出一些让人感到不安的内容和文章,例如宣称“只有做到xxx才能获得长久的爱情”(那做不到是不是就不配得到爱情了?),例如系统剖析当恋爱后期激情消失以后为什么容易分手的原因(并得到评论区的一致附和。评论区对“激情消失后要分手”的一致附和让我感到心寒)。最近综艺节目《再见爱人》好像也频频上热搜,虽然没空去看,但从各个公众号以及实验室平时的闲聊中也拼凑出一些情节。突然有点担心,自己会不会也成为那种亲密关系中令人讨厌的人,或者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对亲密关系感到失望,从而封闭内心不再期待爱情?我不知道。
六
某天想到了一些自己身上的精神困境造成的原因。
(一)身份转换问题
大学以来,我在日记里提到的诸多烦恼,似乎与社会对学生和成年人的要求不一致有关。作为一个学生,乖巧听话、好好学习才是正道,但是到了社会上,这些学生时代的优良品德反而成为减分项,不仅让自己更容易受欺负,更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厌烦——而处世的能力反而更显重要。
其实身份转换这件事在我们生命中一直在发生,例如从小学生变为初中生,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等等。过去的那些转换我都能平稳度过,那是因为那些转换主要需要我们在学习能力上提升(这些是我所擅长的),以及老师、家长对我们的保护和爱。而从大学生/在读研究生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需要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学习能力,更包括一些处世哲学,这些并非我所擅长;而且这一次没有了老师家长的保护和引导,只能靠自己。因此有时候感觉到幻灭,感觉到前途无望,可能是身份转换的不适应造成的。
(二)不同的人在意的点不同
学生时代,有稳定的朝夕相处的同学(即社会关系这一块并不复杂,其实不用太担心),有周末双休和寒暑假。
进入社会,职场上的勾心斗角导致社会关系这一块变得复杂而艰巨起来,且缺乏周末双休和寒暑假似乎是常态。
许多帖子吐槽公司,吐槽的是加班时间长、缺乏假期,这样的帖子刷多了会让我以为进入社会要面临的只有加班时间长带来的痛苦,而人际交往方面可以抱有一些希望和期待。然而事实上,“幸福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在职场上同样似乎不可能存在。
然而为什么那么多人吐槽加班却没有人吐槽人际这一点呢?或许和他们在意的点不一样有关。对于大部分有着正常社交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在工作之外建立社会关系,对工作看重的仅仅是那一份工资;然而我对于自己的社交能力极度不自信,能够维持好同事关系已经很不错了,再去建立其他的社会联系会让我疲于奔命,因此相比于许多人期待不加班的职场,我可能更倾向于期待一些职场上“幸福而稳定的社会关系”。
或者说,因为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自信,我更在意一份工作能不能让我轻松获得好的社会联系,对于加班时间却不怎么关心。这或许是一种不算成熟的视角;几年以后,当我拥有更成熟的世界观时,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谨记于此。
七
又一个台风要来了,这两天风雨交加,极其不平静。
周四讲完了组会,这两天生活还算平静。
刚刚过去的十月很充实,收获也很多。但是十月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这个月事情似乎更多。
希望十一月一切安好,加油。
也祝身边的朋友们十一月安好,一切顺利。
以上。